课题二 溶解度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于水形成溶液。但是它们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? 1、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,将某种溶质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中,当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,所得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;能继续溶解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。 实验9-5中,当氯化钠能继续溶解时,溶液是不饱和的;当氯化钠固体不能继续溶解而残留时,溶液就饱和了。加水后,剩余的固体氯化钠继续溶解,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。 实验9-6中,第二次加入的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,但加热烧杯后,剩余的固体硝酸钾继续溶解,再次加入的硝酸钾可以完全溶解。这表明当温度升高时,硝酸钾在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在更高的温度下变成不饱和溶液,从而继续溶解硝酸钾。 通过增加溶剂或提高温度,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。因此,只有规定了“在一定量的溶剂中”和“在一定的温度下”,溶液的“饱和”和“不饱和”才有确定的意义。 在实验 9-6 中,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时,烧杯底部出现固体。这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,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;当温度继续下降时,过多的硝酸钾会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。这个过程称为结晶。 除了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外,蒸发溶剂也是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。例如用海水晒盐,就是利用涨潮时将海水引入储罐。海水澄清后,首先引入蒸发池,经风吹和日晒后,水分部分蒸发;风吹日晒,海水会逐渐变成盐的饱和溶液;然后暴晒,盐晶体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,得到粗盐,同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(称为卤水)。 2.溶解性 通过以上实验,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在常温下,20mL水中可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,这个最大质量就是成型时所能溶解的质量。其饱和溶液的质量。这表明在一定温度下,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。溶解度在化学中用来表示这种溶解的极限。 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于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质量。如果没有指定溶剂,溶解度一般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。例如,在20℃时,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(此时溶液达到饱和),我们说在20℃时,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。 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利用溶解度曲线,我们可以找出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;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;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溶解度;可见,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; ETC。 从图9-12和图9-13可以看出,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,如硝酸钾、氯化氢等;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,如氯化钠;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,如氢氧化钙。 由于气体的质量难以称量,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体积来表示。常用的气体溶解度是指气体在压力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,溶解于1体积水并达到饱和时的体积。例如,当氮气压力为101 kPa,温度为0 ℃时,1体积水中最多可溶解0.024体积的氮气,则在0Y时,氮气的溶解度为0.024。 学完这个课题,你应该知道 1、在一定温度下,将某种溶质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中,当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,所得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。 2.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于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质量。 3、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气体在压力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,溶解在1体积水中并达到饱和时的体积。 4、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。使用溶解度曲线,可以获得有关物质溶解度的大量信息。 |
GMT+8, 2025-4-4 09:58 , Processed in 0.056512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